1 號課堂:楚門的世界真人版? 5G 、智慧城市與數位轉型

1 號課堂:楚門的世界真人版? 5G 、智慧城市與數位轉型

Podcast 2020 / 03 / 25

1 號課堂:楚門的世界真人版? 5G 、智慧城市與數位轉型
點我!王琍瑩律師親自獻聲講解!

大家好!我是王琍瑩律師,今天要跟大家聊聊「5G」。5G 到底是哪五個 G 啊?不是啦!5G 是指「The Fifth Generation」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,從 1980 年前後車用行動電話和「黑金剛大哥大」的 1G 時代,然後 2G、3G、4G 來到了 5G,未來也會朝 6G 一路發展下去。其實,現在普遍使用的 4G 技術,對我們終端使用者來說,無論追劇還是手遊對戰,都已經綽綽有餘,5G 還能好到哪裡去呢?

你還記得我們在課程開始之前,曾經邀請了 AppWorks 合夥人 Jessica 來聊天嗎?她告訴我剛出道的時候,同學們都搶著進銀行、立志當 banker,她也進了銀行,卻誤打誤撞被安排到行銷部門,反而大開眼界,從此愛上 Digital Marketing (數位行銷) 這個當年算是相當冷門的領域。Jessica 說,傳統電視、大樓外牆、公車車體的廣告,砸大錢不一定有效果,而數位行銷,凡走過必留下「數據」的足跡,可以控制成效,提高使用者從「看到廣告」然後「下單購買」的轉換率。

這跟我們這次要聊的 5G 有什麼關係呢?你有沒有發現,家裡的電視、路邊的大樓、路上的車子,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也一個一個換上數位面板,開始「數位轉型」了。5G 時代的這種數位戶外媒體廣告 (Digital Out of Home Advertising;縮寫為 DOOH),不像 4G 或更早的時代,只是可以連上網路、像「跑馬燈」那樣輪流放送廣告,省去爬上爬下更換海報看板的麻煩而已。5G 技術實現更多更快的數據交換與運算,可以強化數位的優勢,也就是藉由 AI 應用與數據分析,提供個人化的精準行銷。

聽過我們其他課程,你已經很習慣我們說「掌握數據和通路,賣什麼都可以」,你一定也可以想像,數位行銷隨著 5G 與 DOOH 的發展,將會從手機、平板、筆電這些小螢幕,延伸到戶外的大螢幕,甚至所有智慧裝置都可能害你「手滑」、「腦波弱」,真正做到「跨螢幕」、「全通路」。不久的將來,當你有那麼一點想去北海道滑雪的念頭,家裡的智慧電視就會推薦北海道旅遊行程、智慧音箱會推薦雪衣雪褲、智慧冰箱也會偷偷在採購清單加一包北海鱈魚香絲。當你叫車前往賣場,車子裡、貨架上都會不斷顯示專屬於你的優惠訊息、加上親切貼心的問候和小遊戲,好像它們是認識你很久、看著你長大的巷口雜貨店老闆,不用擔心資訊匱乏、也不用負荷資訊爆炸,只要彼此心照不宣,繼續生活在這個「楚門的世界」,其實生活更輕鬆、更愜意。

5G 的傳輸速度號稱可以達到 4G 的十倍、延遲程度則號稱是 4G 的十分之一,這種即時互動、貼近需求、又無所不在的購物體驗,才有可能成為日常,而這只是 5G 時代所有可能性的一種而已。國際電信聯盟 (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) 是國際通訊的標準化機構,其中的無線通訊部門曾經在 2015 年發表他們對於 2020 年以後整個國際移動通訊 (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;IMT) 的發展願景,此時此刻,我們正好可以檢視當年的願景是不是已經一一成真。文字稿提供的圖 1 就是當年想像 5G 有別於 4G 的三大特性,以及基於這些特性所想像的運用場景。

Graphic 1

首先,是「增強的移動寬頻」(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),我不是技術背景,只能很簡單理解為,在 5G 的環境裡,資訊流必經的柏油路鋪得更遠更寬了,紅綠燈的控制也更成熟,所以流量更大、走得更遠、速度更快,像是 3D 立體影像、超高清影像、雲端遊戲、雲端辦公室、AR (Augmented Reality;擴增實境) 都講究這樣的條件。而這樣的基礎,再加上第二大特性「高可靠與低延遲通訊」(Ultra-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),講究準確性與即時性的應用,例如我們常常聽到「工業 4.0」標榜的智慧工廠、關燈工廠這些自動化作業環境,還有像是智慧交通、遠距醫療這些所謂「Mission Critical Application」(關鍵任務應用),一旦出錯,便可能造成生命、財產的重大損害。以上兩大特性帶來局部的應用,再往上推升,就是 5G 技術的第三大特性「大規模機器通訊」(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),據說 5G 基地台支援終端裝置連線的數量可以達到 4G 的一百倍,可以實現智慧電表能源管理、智慧居家、智慧城市等等實際應用。

自從 2007 年世界上第一支 iPhone 誕生以來,我們都見證了行動網路 (Mobile Internet) 相關應用爆發性地開展,業界也期待會有新一代裝置帶動新一代革命。如今,無所不在的「物聯網」(Internet of Things;IoT) 或是「萬物聯網」(Internet of Everything),透過 5G 技術與數據運用,更能夠看到、聽到、感覺到你的一舉一動、所思所想,說不定大家心中那個「獨一無二」的殺手級裝置,再也不會出現了。即便 iPhone 這個裝置很厲害,我們也都知道 Apple 的真正目標在於建立 iOS 生態系。因為數據和通路才是「數位經濟」價值鏈的核心,所有硬體裝置,無論規格如何置頂,都是位居價值鏈末端、容易被替代的標準化商品 (Commodity)。

這個現象,不只是發生在我們其他課程聊過的 Amazon、Uber、Facebook、甚至 Open Banking 這些透過數據分析、媒合供需雙方的 Marketplace (平台市集)都會看到這樣的發展,你是不是也注意到愈來愈多的 XAAS(就是 Everything as a Service,某某即服務)的這種商業模式出現呢?之前很多軟體工具會說自己是 Software as a Service (軟體即服務)、如果是功能比較完整的大型系統會說自己是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(基礎設施即服務),這是傳統賣一份算一份的軟體授權走向訂閱制模式 (Subscription Model) 的一大轉變。

產品是一時的、服務是永久的,這種訂閱制的概念,也逐漸影響到硬體產業,關鍵還是在於「數據」、以及數據所要服務的對象,也就是「使用者」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我們都知道印表機的營利模式仰賴昂貴的耗材墨水匣,如果印表機的廠商具備「數據驅動」的技術和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的思維,就有可能進一步提供墨水匣、A4 紙、周邊辦公用品的採購、甚至印表機故障偵測與維護的訂閱制服務。

再舉一個進階版的例子,在物聯網的領域,我們也確實看到 Mobility as a Service (移動即服務)的創新,同樣的,因為強調「數據驅動」並且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,Mobility as a Service 將交通運輸的重點從交通工具本身轉移到使用者的需求上,透過一種或多種工具,將人或物在對的時間移動到對的地點。近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以汽車生產銷售起家的 Toyota (豐田汽車) 與電信業起家的 SoftBank (軟銀集團) 合資推出 Monet 系統 ,Monet 是法國印象派畫家的名字,也是 Mobility Network (行動網路)這個用語的縮寫,聽了這麼多堂課下來,我想你也可以猜到,又是一個號召平台大咖打群架的戲碼。沒錯,Monet 正是想要結合豐田汽車、甚至其他同業的資源,與軟銀在物聯網已經建立的優勢,逐步切入零售、餐飲、行動辦公室、甚至醫療救護等等使用場景,藉由各種智慧感測裝置蒐集的數據,為「移動」的供給與需求雙方,提供最適切的媒合。

在這一波即將由 5G 技術帶動的「數位轉型」產業浪潮中,各行各業都會受到衝擊,5G 時代的車子不再是車子,而是裝上輪胎的電腦,冰箱不再是冰箱、電表不再是電表,這些智慧裝置唯一在乎的,就是為它的客戶,無論是消費者或是 企業,提供經過數據分析的最佳服務。同樣的,所謂「工業 4.0」,說穿了,就是結合智慧裝置與數據分析,不僅要優化傳統製造業的製程與產出,更要全面翻轉決策模式。這是心繫「數位轉型」的你,不能忽略的產業趨勢。

但是,透過無所不在的物聯網,建構出「楚門的世界」,畢竟還是一個令人發毛的世界。我們在聊「好 AI 與壞 AI」的時候,有提到歐盟 GDPR (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) 是一個引發全球紅色警戒的個資保護規範,針對 AI 的演算法偏見要求業者承擔相當大的責任,大家比較少注意到的是已經在 2020 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「加州消費者隱私保護法」(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 2018;CCPA)。這部法律針對「在加州境內營業」的業者,無論有沒有在當地設立公司,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種條件,就適用於本法:第一,年營業額超過 2500 萬美元,第二,每年基於商業目的購買、接受、販售或分享超過 5 萬筆消費者、家戶或裝置的個資,或是第三,年營業額超過 50% 來自於販售個資。本法規定業者的告知義務、消費者的同意權、使用權、刪除權、可攜權,處處都有歐盟 GDPR 的影子,尤其本法還強調業者透過「裝置」蒐集數據的行為,也必須受到規範,因此也可以說是「物聯網界的 GDPR」了。聊到這裡,你一定也聯想到我們之前說過的 Decentralized Identifier (去中心化的身分識別機制),就是為了實踐「還權於民」,甚至進一步建立「資料有價」的交易機制,期待形塑健康的 Data Marketplace (資料市集) 環境,像是「mydata.org」 這一類的非營利組織,也是在推動類似的觀念。

還記得之前在聊 Libra 的時候,說到全球人口大約 77 億,Facebook 的月活躍用戶高達 24 億,我們就已經嘖嘖稱奇,那你知道到今天為止,全球的物聯網裝置,總共有多少嗎?如果把 50 億台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先扣掉的話,剩下的裝置還有 270 億個。下巴快掉下來了嗎?一些統計數據甚至預估到了 2025 年,歸功於 5G 的發展,這個數字會再乘以三,佔全球行動數據流量的 45%,這也難怪中國與美國紛紛爭取其他市場盟友,在產業標準的建置上形成兩大壁壘,而全球、以及臺灣的各大電信業者也都不惜斥資投入 5G 建設,當 4G 時代爭取用戶綁約的「499 之亂」已經無力回天,業者當然希望能從笨水管華麗轉身,成為 5G 生態系的重要角色。至於硬體製造業者,除了趁著淘金熱賣鏟子,在提供硬體設備之餘,也必須思考如何在幾百億個裝置當中突破重圍,把「賣東西」轉變成「賣服務」的思維,向生態系的核心靠攏、或者建構自己的生態系,才能創造更多、更新的價值。

總結一下今天的討論,還是回到那一句廣告詞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。關於「5G 大未來」的想像,好像無所不在、無所不能。對業者來說,成功與失敗的關鍵,在於「數據驅動」的技術和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的思維。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,5G、甚至下一代的 6G 技術,作為發展智慧城市、數位國家的前提,同樣仰賴整體社會對於「數據運用與濫用」的分寸掌握,並且應該以打造「以人為本」的社會為目標,在追求數位化進程的同時,也要兼顧技術標準、資安與國安、數據壟斷、數位落差等種種問題,這些公共政策的議題,就留待我們下回分解。

 

其他課程單元包括:
00 說在前面:數位科技的前世與今生
01 人工智慧好棒棒還是好怕怕? - 好 AI 與壞 AI
02 聽 AI 在唱歌 - 數位內容與著作權
03 你的網路銀行夠「純」嗎?- 純網銀與開放銀行
04 看不見卻一定用得著 -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
05 孫悟空的 72 個分身 - 數位身分
06 臉書的超級央行夢 - Libra 加密貨幣生態系
07 自由業可以多自由?- 零工經濟與零工科技 (上)
08 斜槓人生適合你嗎? - 零工經濟與零工科技 (下)
09 數位公民的新挑戰 - 假新聞與媒體識讀
11 數據打造出的是神人還是狂人?- 數位經濟與數據壟斷
12 獨角獸的產地 - 數位國家愛沙尼亞 (上)
13 成功故事的背後 - 數位國家愛沙尼亞 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