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號課堂:成功故事的背後 - 數位國家愛沙尼亞 (下)
點我!王琍瑩律師親自獻聲講解!
大家好,我是王琍瑩律師。這次是我們的最後一堂課囉!上次課程你跟著我飛到愛沙尼亞,看了一部好笑的國片,也稍稍體驗了當地民眾除了「結婚、離婚和買房子」之外都在用的數位服務。我們也因此可以理解,當我們回到自己的國家,看到政府陸續推動的數位轉型措施,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去思考、支持、或給予建設性的評論與回饋。
除此之外,你還記得嗎?我們在整個系列課程的一開始也跟大家預告過,全球正在發生的這一切「數據經濟」、「數位轉型」大趨勢,除了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,更重要的是,從企業自我改造的觀點,無論你身為企業主管、新創團隊 CEO、或是扮演其他職場角色,為自己、為企業建構數位化的商業思維,也絕對是未來三到五年的決勝關鍵。在最後的這一堂課,我們就再以愛沙尼亞政府的數位轉型作為一個例子,一起來檢視這個「數位國家」成功故事的背後,有哪些關鍵因素值得我們持續觀察與學習。
首先第一個,就是「政策一致性」。
這個概念的背後,其實表彰了政府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反覆思辨的努力,包括對歷史經驗的學習、對科技發展的認識、對國內民意的理解、對國際局勢的掌握,都需要通盤考量,才不會表裡不一、朝令夕改、或是左右為難。比方說,推動開放政府,讓政府持有民眾的個資與民間機構相互交換利用,勢必牽涉數據使用與隱私保護的觀念拉扯,尤其針對醫療數據這一類敏感性資訊,更需要審慎處理。
愛沙尼亞政府在推動數位治理的過程中,便深刻體認「Access fosters ownership; control fosters trust.」的觀念,也就是唯有還權於民,民眾才能理解自己真的是數據的主人、學習如何控制數據的分享,並緩解對數據開放利用的疑慮。例如其中 e-Health 的服務,針對醫療數據,便提供民眾可以一鍵鎖定或一鍵開放的設定,也就是你可以同意醫師調閱你過去在其他醫院就診的病歷,協助醫師進行診斷,但是你也可以選擇對某一項病歷特別保密,真正落實資訊自主,也更進一步強化民眾對系統的信任。
當然,就像企業內部也有各個部門的利害關係人,國家的數位轉型也是一樣,各個產業、不同的群體,雖然共同的目標都是你好我也好,但是對於「好」的定義、以及達到這個「好」的方法,就需要溝通。我們台灣,在大選前後,也陸續聽到一個獨立的數位經濟部門的呼聲,我想,關鍵或許在於建立一個更高層次的跨部會協調機構,這個機構並不需要成為一個中心化的龐然大物、從此取代各個部會原本的任務,反而是要協助強化各部會的職能,方法就在於促進各部會更加理解彼此、更加理解政府整體的終極方向。
第二個,就是「科技以外的考量」。
我們在媒體、在政府或民間的活動,都聽到很多像是「5G 大未來」這樣的主題,我們之前的課程也有討論過。問題在於,數位治理絕對不只是把一切從「線下」搬到「線上」,也不應該只是過於專注科技導入,而欠缺政策對話、組織再造、運營調整,以至於技術無法融入整體運作,產生綜效。這一點,我想很多聽眾在業界都有經驗,如果團隊不明白一個專案的目的 (Objective),只知道「是什麼」,不知道「為什麼」,個別成員都只著眼於片面的任務,後續發展就很可能就會樓歪。結果只有表面轉型,沒有帶來真正的蛻變。
以愛沙尼亞的 i-Voting 為例,在既有的 e-ID 公民數位身分的基礎上,要架構一個投票系統,技術上似乎不是太困難的事,難就難在,要如何說服大家,這個系統是公平的,沒有作票的可能,也不會因為把投票這個行為搬上網路,而造成「Political Bias」(也就是對特定政黨選舉結果造成特別有利或不利的偏差)。因此,以往實體投票所(Polling Station)的運作機制,例如設定大選日期、劃分選區範圍、寄送選舉公報和通知書等等,在加入 i-Voting 這個因素之後,必須要變得更加細膩。包括藉由線上與線下投票期間的設計 (他們稱作 Advance Voting),確保線上投票是出於自由意志、有修改的機會、並且避免線下重複投票,此外,一旦投票完成,進入計票系統,個資就會完全移除 (他們稱作 Envelope Scheme),確保選票的匿名性。
最後,最重要的,我們拜會國會議員的過程中,他們一再強調數位落差 (Digital Divide) 的因素,在選舉這一類民主社會重大運作機制當中,一定要優先被考慮,這也是為什麼愛沙尼亞的 i-Voting 只是作為傳統線下投票的補充方式,為了讓二者並行,維持雙軌運作,還得要傷腦筋設計這麼多細節,而不是直接全盤取代。講到這裡,你是不是很好奇運作成效呢?從 2005 年第一次 i-Voting 的區區幾千票,到 2019 年國會大選的 25 萬票,將近半數的選民採取線上投票,其中 6.3% 來自海外 143 個國家。而根據使用者回饋的質性分析也顯示 i-Voting 對於年齡與性別沒有歧視性的結果,曾經使用 i-Voting 的公民,下次參與投票的機率較高、繼續使用 i-Voting 的比例也很高,確實是一個有 Traction 吸引力的服務喔!
第三個,就是「溝通的藝術」。
前面我們聊到,愛沙尼亞政府非常善於行銷,而行銷就是一門溝通的藝術。當政府將數位治理的「為什麼」擺在「是什麼」的前面,民眾可能相對容易理解建立 e-ID 數位身分這一類工具訴求的「利大於弊」,也比較能夠形成共識,例如愛沙尼亞政府的文宣品一再強調透過數位身分使用數位服務,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機構加起來每年省下的時間高達大約 1407 年,以行銷手段來看,確實很有說服力,對吧?
此外,在我們參訪的過程中,政府官員幾乎「口徑一致」地說,雖然系統內部相當複雜,但是始終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 (User-Centric),前面提到的線上服務都是透過政府的「eesti.ee」單一入口網站 進行簡單的操作,追求無痛的使用者體驗,當你知道透過政府的數位服務,開公司只要三小時、報稅只要三分鐘,所有的資料只需要蒐集一次,便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相互交換利用,然後因為系統 24 小時服務,你可以半夜睡不著覺來投個票,就算人在海外有時差都沒問題,這些都是一個好的產品提供給使用者的動機。就像是網路產業最重視的「User Retention」也就是吸引用戶之後,進一步把用戶留下來,所有流量直接經過這個平台,可以強化用戶忠誠度,政府日後透過同樣的單一入口平台宣揚新的政策、推動新的措施、甚至促進 e-Participation 民主參與,都將會事半功倍。你一定也記得我們聊過的網路效應和鎖定效應,服務愈多愈好,顧客也就愈多也愈依賴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總結一下,剛剛所提到的三點包含:政策一致性、科技以外的考量、溝通的藝術。從這幾個角度來看,國家的數位轉型,跟企業的數位轉型,無論是解決痛點的決心、面對挫折的態度、對使用者回饋的重視、承認錯誤與優化和轉向的速度、數據驅動的思維、對科技的掌握和市場的教育等等,都非常類似。我們也知道這是一個滾動式的動態進程,也會經歷陣痛,並且這個前進的過程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。往後我會持續研究,希望我們也可以保持聯繫,互相交流,我們會再見的!
其他課程單元包括:
00 說在前面:數位科技的前世與今生
01 人工智慧好棒棒還是好怕怕? - 好 AI 與壞 AI
02 聽 AI 在唱歌 - 數位內容與著作權
03 你的網路銀行夠「純」嗎?- 純網銀與開放銀行
04 看不見卻一定用得著 -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
05 孫悟空的 72 個分身 - 數位身分
06 臉書的超級央行夢 - Libra 加密貨幣生態系
07 自由業可以多自由?- 零工經濟與零工科技 (上)
08 斜槓人生適合你嗎? - 零工經濟與零工科技 (下)
09 數位公民的新挑戰 - 假新聞與媒體識讀
10 楚門的世界真人版?- 5G 、智慧城市與數位轉型
11 數據打造出的是神人還是狂人?- 數位經濟與數據壟斷
12 獨角獸的產地 - 數位國家愛沙尼亞 (上)